2007年中國乳業大事件回顧 |
原發表日期: 2008-01-02 文章來源: 中國食品商務網 |
------------------------------------------------------------------------------------------------------- |
中國牛奶業風雨兼程數十年,高速發展就在這近10年,這10年來,發生了許多震動行業的大事,這些事,有正面積極的,也有負面灰暗的,但最終的意義,都是在推動著行業的良性發展,推動行業進一步趨向規范。 “中國學生奶計劃”日供應量達280多萬份 1992年,我國營養狀況調查顯示,與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及發達國家比較,生長遲緩是我國兒童及青少年存在的嚴重問題。我國將在21世紀實現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強健全民體質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根本基礎和重要內容,推廣學生飲用奶計劃和全民飲奶計劃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舉措之一。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選擇學生奶,達到增強民族體質和智力的目的,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在借鑒國際上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國政府1998年底著手籌備開展學生奶飲用計劃,在5個試點城市取得經驗后,2000年11月15日,由農業部牽頭、七部委共同參與的中國 “學生飲用奶計劃” 正式啟動。目前,學生奶計劃已經在全國28個省區市的70多個大中城市推廣實施,覆蓋學校1萬多所,日供應量達到280多萬份。 總理夢:“每個中國人每天一斤奶” 2006年5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近在視察重慶一家奶牛養殖基地時留言寫道:“我有一個夢,讓每個中國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 對此,中國農業部官員11日表示,中國政府正在采取多項措施推動國內奶業加速發展,并不斷擴大乳品消費群體,爭取讓總理的夢想早日成真。 6月7日,中國奶業協會、國家學生奶辦公室、國家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和蒙牛乳業在京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向全國貧困地區500所小學每人每天免費供應一斤牛奶。蒙牛乳業將為這項計劃提供全面的產品和物流服務。與此同時,一項普及飲奶公益宣傳計劃,也將于近期開始覆蓋全國。 “從這一項目開始,‘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更廣泛的飲奶普及宣傳活動將在全國展開。”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對記者表示: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喚起整個行業和全社會對公眾飲奶、尤其是青少年飲奶問題的關注,并且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進來,早日實現總理“強壯中華民族的牛奶夢”。 《生鮮牛乳收購標準》修訂版審核通過 2006年8月,《生鮮牛乳收購標準》修訂版正式審核通過,廣受爭議的“有抗奶”將被叫停。同時,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表示,目前市場上的牛奶非常安全。 新國標強制規定把“抗生素殘留”和黃曲霉素M1都列為必須檢測的項目。而在1986年國家頒布的《生鮮牛乳收購標準》中,沒有明確規定“抗生素”指標。 據介紹,奶牛易患上乳腺炎,很多養殖戶因此會對牛使用抗生素等藥物。奶牛用藥后應有3至7天的休藥期。 這期間擠出的牛奶含有抗生素殘留,應廢棄,一些人為了利益則讓棄奶流入了市場。這些奶就是“有抗奶”。由于一般抗生素能耐高溫,現有的加熱殺菌工藝根本無法完全消除牛奶中的抗生素殘留。 達能與國內兩大乳企分手 2007年10月中旬,達能亞洲有限公司與光明乳業另外兩家股東——上實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牛奶(集團)有限公司分別簽訂股份轉讓協議,達能亞洲以每股人民幣4.58元的價格向上述兩家公司轉讓其持有的全部20.01%的光明股份,兩家公司各接受10.005%。股份轉讓后,達能亞洲不再是光明乳業的股東,雙方有關的業務合作協議和知識產權許可協議也將同時終止。戰略發展上的分歧,是雙方“分手”的主因。就在分手之際,光明和達能雙方一致認定:此前的合作是“成功”的。 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表示,與達能“分手”,并不意味著光明排斥國際合作。實際上這種合作正在加強,但所有合作都是以堅持自主能力為前提的。 12月18日,蒙牛和達能就酸奶業務成立的合資公司恰滿一周年之際,對外發布了終止聯姻的消息。原因是“雙方約定的外部合作條件尚不成熟”,以及“有關出資的先決條件未能在約定的時間內完成”。 而該決定來自是蒙牛團隊的集體決定,雙方透露,未來不排除再度牽手合作的可能,目前達能的拳頭酸奶產品“碧悠”仍由蒙牛代為加工、生產和銷售。在去年12月18日原協議中,內蒙古蒙牛、北京蒙牛和馬鞍山蒙牛與達能達成合資協議,共同在中國生產銷售保鮮乳,蒙牛持股51%,達能占49%。 《奶八條》加大對奶農補貼和信貸支持 2007年10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俗稱“奶八條”,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八項具體措施,一方面加大了對奶農的補貼力度,如加大了奶牛良種補貼力度、將牧業機械和擠奶機械購置納入財政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等;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奶農的利益保障,如加強對奶牛養殖農戶的信貸支持。 此前,奶牛養殖的成本明顯上升,特別是飼料價格上漲25%~30%。而在國內不少城市,原料奶的收購價格卻一直保持不變,奶農養殖效益大幅下降。同時由于奶農與乳品加工企業未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一些企業限收、壓級、壓價、拖欠奶款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奶農養殖奶牛的積極性。據農業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40%的奶牛養殖戶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有些地方出現了賣牛、殺牛的現象。而在廣東,奶農的收益情況基本上是微利、保本和虧損三種情形。 《禁鮮令》實施后再遇變數 2004年,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及其條文釋義和《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即被中國奶業界稱之為的“禁鮮令”,它的出臺便遭到全國各省市地方奶協、中國奶協、廣大奶農乃至中國農業部的強烈反對。 從2007年1月1日起,曾被延期3次的牛奶“禁鮮令”終于獲準實施。按照規定,凡是加工食品就不存在“鮮”,今后,我國奶制品的外包裝上不能再使用“鮮牛奶”等名稱,而必須使用“滅菌奶(乳)”和“巴氏殺菌奶(乳)”等標準名稱。 2007年11月,國家質檢總局與農業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液態奶標識標注管理的通知》,對液態奶的標識做出新規定。第一次在標“鮮”問題上做出明確規定:以生鮮牛乳為原料,經巴氏殺菌處理的巴士殺菌乳標“鮮牛奶/乳”。以生鮮牛乳為原料,不添加輔料,經瞬時高溫滅菌處理的超高溫滅菌乳標“純牛奶/乳”。規定從明年1月1日起,生產企業必須在巴氏殺菌乳和超高溫滅菌乳包裝上做出明確標識,對部分企業原標簽有庫存的情況,需經申報核準后,適當延長原標簽的使用期限,但原標簽最后的使用截止日期也限于2008年10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