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人民政協報
震后的綿陽農村,處處是修房的忙碌和勞作的景象,這與昔日因人們外出“掙城里錢”而使田野顯得格外空曠的情形大為不同。
重災區綿陽市安縣永安鎮的李姓村民告訴記者:為了盡快重建家園,在外地務工的當地村民紛紛從外地趕回來,修建房屋,尋求增收途徑。在該鎮的一條河邊,一位打電話的小伙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正向遠方的朋友介紹自己在家的生財之道。
小伙子姓張,地震前在北京的一家裝飾公司打工,年收入在50000元左右。地震發生時,小張家的房子和所有物資被滑坡的土石掩埋。震后,小張迅速與北京公司結清了工資,趕回綿陽采購了建材準備重新修建房屋。可誰也不曾想到,9月24日,綿陽市北部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方出現特大暴雨,引發洪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其中江油、安縣、北川、梓潼等地地勢比較底洼的鄉鎮被洪水淹沒,部分鄉鎮引發發生泥石流。小張家的筑房材料也被“洗劫”一空。
“多虧了鐵騎力士公司,是他們幫我建起了小型養雞場,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我還領到了他們為我們重災區免費捐贈的飼料,讓我重新看到了希望。”小張掰著手指和記者算起帳來。“你看,這2000只小雞,用鐵騎力士公司提供的飼料飼養,再搭點自家的玉米谷子,100天就可出欄,就可以收入50000元左右,刨去成本,大概可以凈收入20000元,每年出欄3批,就有60000元的純收入,不用常年累月在外奔波,還可以照顧家里老小!”
作為綿陽市農業產業半壁江山的畜牧業,在大地震中經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僅僅是綿陽的重災區安縣,僅地震發生后的一周內,就處理了死亡畜禽4.2萬余頭(只),家禽45.6萬余只。同樣嚴重的災區還有北川、平武、江油等地。因此,也致使綿陽的禽肉市場出現了嚴重緊缺的現象。“受地震影響最大的是圈舍、養豬欄、雞籠這些養殖設施。”據綿陽市畜牧局工作人員介紹,由于道路損毀,供應家禽家畜的飼料無法運送進災區,一時之間供不應求。
“畜牧業是災區百姓經濟來源的主要渠道,畜牧業的正常發展與否,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的生計問題。”四川鐵騎力士集團公司董事長雷文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四川鐵騎力士集團實業有限公司,是集飼料、食品、牧業、生物工程為一體的大型高科技企業集團,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集團設有飼料、食品、牧業三大事業部和自己的科研中心——馮光德實驗室。現有資產6億元,30家分(子)公司,員工4000余名,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20名。
大地震中,鐵騎力士在四川地區的15家直屬企業和15個種禽養殖場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00萬元。“養殖戶的損失就是公司的損失,也是全市畜牧業的損失!”大災面前,鐵騎力士集團想到的不僅僅是自己,更多的是整個產業,面對不斷的余震和唐家山堰塞湖的威脅,雷文勇身先士卒,僅用了兩天時間,在保證員工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在川的分公司有條件地恢復生產,保證養殖戶和老百姓的需求。并且緊急為綿陽有養殖條件的重災區緊急捐贈價值120萬元的鐵騎力士高檔畜禽料;在得知梓潼縣長卿鎮小學校舍大部分跨踏后,集團又捐贈100萬,用于重建長卿鐵騎力士小學。截止目前,鐵騎力士已向受災群眾捐贈了價值309萬元的救災物資。
“為了加快災區農業的發展,以畜牧業促進災區農民增收,我們將以新型的科技技術和產業發展模式帶領大家共同面對困難,豐產增收!”鐵騎力士集團總裁馮光德在介紹企業參與災后重建時說。
馮光德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他們的“圣迪樂產業推廣模式”,即繼續深化“公司+園區+農戶”、“品牌+標準+規模”、“產業村+產業村民+產業龍頭”,按照統一環境規劃和監測、優良雞苗供應、組織生物防疫、提供綠色飼料、飼養管理程序、產品生產標準、品牌銷售的原則,將農戶納入災后重建園區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實現蛋品生產的規范化標準化,實現規模化生產,確保質量與安全。
此外,該公司還將投資1億元在綿陽永興鎮附近興建一個年產30萬噸的生物飼料廠、引進設備和技術在受災較重的梓潼縣建立一個現代化養雞場,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輻射,在四川災區建立多家新型現代化養殖中心。
“我們的目標很實在,”雷文勇說,“那就是幫助四川整個災區農民完成以畜牧業為經濟收入為主的新的經濟框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