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商品豬的售價越來越高,很多農民的養豬熱情被調動起來,紛紛選擇養豬,大量引入仔豬。一些養殖戶因為飼養管理水平不高,只能依靠自身的經驗來進行飼養,導致仔豬引入后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1 原因分析
仔豬的質量問題。市場上的仔豬多數是從外地引入進行販賣的,本地的相對少一些,因此對仔豬在出售之前是否采取過疫苗防疫措施并不清楚。接種疫苗的質量和時間對仔豬體內的抗體有影響,有些仔豬沒有接種過疫苗也在售賣,如果這樣的仔豬被感染,發病的機率就會增加,可能成為傳染源,引發群體疾病,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豬販自身的素質。一些豬販本身缺乏防疫意識,在運輸的過程中將疫病傳播給了仔豬,各類設施沒有按照規定消毒,所以增加了仔豬被感染的機率。
應激刺激。仔豬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改變,導致仔豬非常容易受到應激刺激,造成身體的抵抗能力較低,很容易被感染疫病。
飼養管理因素。養殖戶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到位,比如豬舍的消毒、溫度控制,以及限時隔離工作都沒有進行,購回仔豬后就立即給其飲水、喂料,導致仔豬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和日糧的突然變化,一些仔豬會出現厭食甚至不食的現象。有時仔豬因為饑餓而搶食,影響了消化,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防疫工作。一些養殖戶將仔豬購回后就立刻進行接種然后合群飼養,如果仔豬之前接受過免疫,那么再次免疫就會導致體內抗體被中和而無效,引發豬瘟。
2 綜合防治
飼養母豬最好是自繁自養,飼養密度要合理。當需要引入仔豬的時候,應該到正規的飼養場進行挑選,前期準備工作要做好。飼養場有專門的隔離區域,豬舍的設施要求潔凈,溫度適宜,保持干燥、衛生、舒適。準備好治療仔豬感冒和胃腸炎的藥物,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選擇在天氣情況良好時購買,氣溫過高時應該避開中午的高溫階段,氣溫較低時應該盡量安排在上午進行裝車和運輸等工作。
挑選仔豬時必須掌握免疫情況,還要對豬只的全身狀況進行細致的檢查,如果發現營養狀況不佳、機體消瘦、被毛不順、皮膚色澤暗淡,甚至有脫毛、皮膚結痂者,食欲不振、腹部空虛、肢體的關節部位腫大、步態搖晃、肛門及后軀被糞便污染、排糞不正常者,以及咳嗽、氣喘、眼瞼分泌物多、有淚斑,精神抑郁、呆立、不喜歡群居的豬只都不能考慮購入。
挑選完仔豬之后,在和其他原有豬進行合群飼養前,應該了解其飼料和飼養情況,先使用原飼料飼喂,不要突然改變飼喂習慣和生活習慣,在未來10天內逐漸進行飼料和飼養方式的轉變。向原飼養主索要防疫卡,以證明該仔豬接受過防疫措施。
新引入的仔豬應該在隔離區觀察半個月,確定沒有任何疫病之后合群飼養,以防疫病引入導致大范圍的感染和發病,造成經濟損失。混養后需要每天對仔豬的狀態進行觀察,了解體溫、呼吸、食欲等情況,有異常情況時需要尋找原因,然后進行針對性的處理。
剛購買的仔豬不要立刻提供飲水和飼料。氣候比較炎熱的季節,避免采取噴水物理降溫的方式避暑,以防導致仔豬生病。應該先讓仔豬在豬圈里待半小時,適應一下環境,然后提供溫紅糖水讓其飲用,這樣可以仔豬的應激反應降低,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會得到提升。仔豬在購買回去后1小時可以提供少量飼料。如果需要長途運輸,應該要在其飼料中混入感冒藥,這樣能夠預防感冒。剛購買的仔豬在前5天控制飼喂量,避免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喂量一般保持7分飽即可。飼養3天之后可以逐漸增加飼料,恢復到正常飼喂量。有條件的養殖場,應該用糖醋水進行飼喂。
豬只購買回1周以后,應該給豬群進行驅蟲,間隔7~10天后用藥再驅蟲一次。驅蟲藥物可以選用丙硫咪唑、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等。驅蟲工作完成以后,應該把糞便及時地進行徹底清理,避免造成二次感染。豬只購買回來的20天之內,豬舍要間隔2~3天對內外進行1次消毒,間隔7~10天再進行1次。根據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衛生、消毒及免疫程序,并且要確保按程序執行。豬只購入20天以后要參考原來飼養場給豬只的防疫情況,注射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等疫苗。
(蔣萍 貴州省安順市關嶺自治縣畜牧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