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產后子宮炎作為奶牛繁殖障礙疾病的一種,具有發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點。其主要影響奶牛的受孕和受精卵的著床,使胚胎早期死亡、流產,增加空懷天數。
1 病因分析
奶牛產后的子宮是細菌理想的生長環境,產后第一周,高達90%的奶牛均會出現細菌感染。然而感染程度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子宮內出現細菌的數量及毒性,子宮自身條件,奶牛的自然防御機制,產后胎衣不下、難產、惡露滯留,陰道和子宮外翻,助產、灌宮和輸精時操作不規范,消毒不嚴,病原菌直接經陰道和子宮頸進入子宮內而引起的子宮感染;飼養管理欠佳,奶牛產后過早催奶,糟類、多汁飼料用量過多,日糧營養不平衡,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缺乏。
2 臨床癥狀
病牛體溫達39.5℃以上,食欲下降,反芻減弱或停止,伴有輕度脹氣,精神萎靡,產奶量下降,脫水。陰道檢查可見子宮頸稍開張,有時有分泌物排出,嚴重者子宮分泌物呈烏紅色或棕色,躺下時排出惡臭的水樣物。直腸檢查可知子宮角比正常時大,宮壁厚,子宮收縮反應減弱。發情時排出的粘液中有絮狀膿液,呈云霧狀或乳白色,而且有大量的白細胞。有的同時存在子宮頸炎。
輕度的子宮內膜炎,直腸檢查一般難于發現異常變化。患子宮內膜炎時,奶牛的發情周期及發情期時間一般均正常,偶爾由于子宮內膜發生病變而釋放前列腺素,阻止正常黃體發育,可能使發情周期縮短。如果病牛受胎,可能出現早期胚胎死亡,則發情周期延長,但延長的時間長短不一。患子宮內膜炎的病畜多數屢配不孕。
產后發生的急性子宮內膜炎大多發生在頭10天之內,主要癥狀為高熱,達40.0~41.3℃,食欲不振,心動過速,瘤胃停滯,產奶量下降,脫水,腹瀉。陰門排出稀薄、惡臭的污紅色或棕色的分泌物,嚴重感染還會引起毒血癥。
3 診斷
通常情況下,對產后子宮內膜炎根據臨床癥狀及陰門排出的分泌物即可做出臨床診斷。對慢性子宮內膜炎可以根據臨床癥狀、發情時分泌物的性狀、陰道檢查、直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做出診斷。
(1)發情分泌物形狀的檢查。正常發情時分泌物的量較多,清亮透明,可拉成絲狀。患子宮內膜炎病畜的分泌物量多,但較稀薄,不能拉成絲狀,或量少而粘稠,呈灰白色或灰黃色。
(2)陰道檢查。陰道內可見子宮頸口腫脹和充血。在子宮頸封閉不全時,有不同形狀的炎性分泌物經子宮頸排出。如子宮頸封閉則無分泌物排出。
(3)直腸檢查。母牛患慢性卡他性子宮內膜炎時,直腸檢查可知子宮角變粗,子宮壁增厚彈性減弱,收縮反應減弱。有的則查不出明顯的變化。
(4)實驗室診斷。將子宮分泌物涂片,可見脫落的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將4%氫氧化鈉2mL加等量發情時的分泌物煮沸后冷卻,無色為正常,呈微黃或檸檬黃為陽性。在接近體溫的載玻片上分別加2滴精液,一滴中加被檢分泌物,另一滴作對照,精子很快死亡或凝聚的為陽性。
4 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鑒于子宮炎發病的原因和特點,需采取綜合預防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定期消毒。配種時嚴格消毒,產后及時對子宮進行綜合處理,預防子宮炎的發生。
(2)治療措施。通常是采用抗生素治療,連用3天,嚴重的病例可連用5天。抗生素的選用以安全、有效和容易使用為原則。治療方法有3種:子宮內治療、全身性治療及激素治療。子宮內治療。子宮內使用抗生素容易被子宮吸收,能迅速在血液和奶中形成一定的有效濃度,但也會造成奶中抗生素的殘留。土霉素5g隔日使用1次,四環素隔2天使用1次,金霉素0.6~0.8g/次灌注治療。治療時必須每天觀察惡露量的多少、是否排出和顏色變化等情況。全身性治療通常用于癥狀嚴重或患毒血癥的病牛。常使用青霉素、土霉素或將土霉素和磺胺類藥物合用,同時給予病牛葡萄糖和鈣,口服或靜脈輸液。激素治療首選藥物是前列腺素,如律胎素注射液和前列腺素類似物(如氯前列腺烯醇)等。
(彭素梅 河南省淮陽縣動物疫病防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