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記者從廣東省江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臺山市已啟動臺山青蟹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工作,希望借此將臺山市的優勢拳頭產品——青蟹做大做強。
青蟹地標申報條件成熟
臺山市都斛鎮地處黃茅海與西江水對接的咸淡水交匯處,北有古兜山脈自然屏障,土壤礦物質多、硒元素高,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越的水熱條件,都斛鎮養殖出來的青蟹光澤透亮、肥滿度高、肉質白嫩鮮美、蟹膏清甜香滑。
近年來,隨著養殖面積不斷擴大,都斛鎮青蟹養殖戶超過100家,養殖面積約23000畝,已經形成從蟹苗孵化、養殖到銷售的一條完整產業鏈,都斛鎮成為臺山市青蟹養殖重鎮。
為推動臺山青蟹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工作順利進行,2016年3月在都斛鎮專門成立了臺山市青蟹養殖協會,由該協會作為申請人向當地海洋與漁業局提出申請,該項目同時獲得海外墨西哥華人華僑協會支持。
接下來臺山市有關部門將收集有關青蟹養殖資料、深入挖掘青蟹歷史故事,做好都斛青蟹生產環境的土壤、水質、大氣環境等科學技術數據的完善,合力助推臺山青蟹順利走上品牌化道路。
草長蟹肥打造生態特色
臺山盛產的優質青蟹(包括奄仔蟹、膏蟹、肉蟹和水蟹)暢銷浙江、港澳及珠三角等地,然而,臺山市青蟹養殖協會會長王劍峰告訴《海洋與漁業》記者,由于沒有品牌,同樣品質,臺山青蟹平均價格要比已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的“三門青蟹”低1/3左右,部分養殖戶為提高價格只好貼牌銷售。
注重品質、打造特色,方能助力地標申請順利進行。為此,王劍峰探索運用全新的生態養殖方式以提升青蟹肉質口感。從2015年12月開始動工對原來的一口面積約200多畝的蟹塘進行基建、設計、電路改造,歷時半年,今年5月份才完工,耗資兩百多萬元。
記者隨南海水產研究所專家一行來到該生態基地,在現場看到,改造后的蟹塘被分割成多個回形針狀的小水面,每個小水面周圍壘砌了高于水面半米左右,寬約1米的泥土田壟,接下來在田壟上面將種上水草,作為青蟹棲息游玩的淺灘。淺灘外圍是1米深、6~7米寬的深溝,溝底下放置有許多塑料膠管,作為遮蔽物供青蟹躲藏。
王劍峰告訴記者,這種設計可充分利用青蟹生物習性進行生態養殖。白天天氣炎熱時青蟹躲在深溝里,晚上涼快些青蟹會爬到壟上行走。此外,青蟹可以在潮漲潮退時自由地上來下去,淺灘上的水草既能起到遮陰、遮蔽作用,方便青蟹棲息、蛻殼,又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調節水質。
相比傳統的幾百畝一口的咸圍養殖,生態小水面養殖,可以清晰地看到青蟹的生長、吃食情況,過程中水質、投苗、管理、病害容易控制,管理較方便。在餌料方面,由于青蟹鉗夾特點,飼料顆粒太小夾不穩,會造成浪費且吃不飽,都斛養殖戶充分利用當地盛產的藍蛤(養殖面積3萬畝,年產量2萬多噸)作餌料,投喂富含營養的藍蛤長大的青蟹肉質會更加鮮美。
在生態基地附近的一口250畝蟹塘,范師傅告訴我們,每造投放約50萬苗,由于管理粗放,成活率只有10%~20%,平均畝產不到50~100斤,他表示,如果生態養殖效益好也想跟著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