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養豬的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安全衛生、質優味美的肉品,同時獲取經濟效益.為此,專家認為豬場管理者和生產者必須更新養豬理念,總結以往養豬生產中的經驗教訓,調整管理措施,爭取達到優秀的生產成績,過硬的產品質量和較低的生產成本.
改善豬場環境
豬的生存環境決定豬場的成敗。規模化豬場追求生產成績,豬群處于高強度應激狀態,環境條件對豬群的健康及生產力影響極大。防控豬病和提高生產成績是規模豬場盈利的首要因素。
生產實踐表明,只有生長在適宜的環境下,才能增強豬的抵抗力,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生,充分發揮遺傳性能和生產潛力。不良的生存環境可直接導致豬場內疫病的發生和傳播,甚至可引起各種烈性傳染病、腸道傳染病和呼吸道疾病等。長期在高溫環境條件下,豬只食欲下降,飼料消化、營養吸收能力降低,飼料轉化率下降;生長緩慢,甚至停滯。長期飼養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中,公豬性欲下降,母豬產仔數減少,產弱豬多,成活率低,斷奶重降低,嚴重影響育肥期的生長。
豬場的管理者和生產者一定要想方設法為豬群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樹立環境衛生新理念,豬場應建立嚴格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制度,糞污等應及時清掃,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周邊空地應植樹綠化,美化環境。
樹立營養平衡
據生產實踐,飼料約占養豬成本的80%左右,飼喂質量好、營養平衡的飼料能保證豬只各個階段生理生長的營養需求,促進豬的健康生長,提高抗病力。價格低廉、質量差、營養不平衡的飼料表面上看降低了成本,實際上對豬的生長不利,生長緩慢,養豬效益差。營養平衡的高質量飼料,不僅能完全滿足豬只生長需要,而且對豬體免疫系統發育也有重要作用,可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母豬的營養水平決定仔豬的生長發育,直接影響養豬的效益。母豬懷孕期間,營養平衡產后奶水充足,能確保仔豬出生后10h內吃到質優量多的初乳,促進免疫機能,為保育期、育肥期的健康打好基礎。
另外,穩定的飼料質量是養好豬的關鍵。在任何生長階段,隨意改變飼料質量均會引起豬群的較大應激反應,甚至可能成為發病的誘因。很多豬場由于市場因素,豬價下跌時,疾病的發生往往會轉移到很少發病的生長育肥階段,究其原因主要是為了節約成本而改喂價廉質差的飼料,加上日常生產管理的松懈,致使豬的抵抗力下降,疾病乘虛而入,造成很大經濟損失。
提倡養重于防
傳統的“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治方法已達不到控制疫病的目的,有些規模場因疫病而面臨倒閉。其實豬場發病大多是在飼養管理不到位的情況下發生的,也就是常說的條件致病。規模豬場疫病控制的重點應從“預防為主”轉變為“養重于防”的新理念,養不是簡單的喂料、給水,而是科學的“飼養管理”:包括環境控制(溫度、濕度、衛生、通風等),平衡營養,適當運動,減少應激等。讓豬在適宜的環境中,自由采食和飲水,調整生理和心理,增強抗病力。
疫苗不是“萬能法寶”
生產實踐表明,疫苗注射了不等于把整個豬場的防疫工作都做好了。不少豬場的管理者認為注射了疫苗就一定不會發病了。有的豬場甚至把豬用的各種疫苗都用上了,以為就不可能再發病了。結果有些場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導致疫病更加復雜,給確診帶來難度,損失慘重。實際生產中,各種規模豬場由于內外環境條件不同,已發疫病種類不同,制訂的免疫方案也應不同,沒有一個免疫方案適合所有豬場。
一個豬場“需”注射何種疫苗,劑量多少,何時接種,用活苗還是滅活苗,一定“要”根據本場實際確定。注射的疫苗種類多了,注射時間間隔短,應激就會增多,造成疫苗間抗原相互干擾而影響免疫效果。所以首先要確定本場重點防疫對象和疫病種類。
總之,規模豬場科學養豬防病的工作重點要放在飼養管理上,把場內的環境管理搞好,把外部條件改善好,只有在良好的飼養環境下,在豬群正常狀態下,通過抗體檢測,制訂科學合理的免疫方案,正確使用疫苗才能達到理想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