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亞平提交了一篇題為“支持內蒙古實施奶業振興”的提案,建議解決奶牛進口需求,支持優質種源培育,加強對奶牛養殖的政策支持,多措并舉振興內蒙古奶業。
任亞平說,乳業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產業,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產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性產業,能夠發揮產業融合發展的引領性。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提到“積極發展牛羊產業,繼續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內蒙古地處北緯45度優質黃金奶源帶,是全國最大的奶業生產區,發展奶業的資源得天獨厚。
近年來,內蒙古奶業振興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奶牛存欄和奶產量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2019年奶牛存欄達到122.5萬頭,牛奶產量達到577.2萬噸,實現“雙增長”,年加工轉化牛奶能力達到1000萬噸,奶牛存欄、牛奶產量、奶類人均占有量、奶產品產值等多個指標穩居全國首位,奶業已成為內蒙古最具代表性產業。
雖然內蒙古在奶業振興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距離發達國家奶業先進水平還有不小差距,包括科技、飼草料支撐能力不足,養殖加工利益聯結松散,乳制產品結構單一等等。
任亞平介紹,“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做優做強奶產業,確立了發展目標:力爭到2025年,全區奶畜存欄達到350萬頭只,奶類產量達到1000萬噸,乳品加工企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率先實現奶業振興,引領全國奶業發展。
為此,從國家支持層面,任亞平建議:
一、支持解決奶牛進口需求。今年內蒙古計劃進口奶牛20.78萬頭,通過采取與進口代理提前簽訂進口協議等措施,預計能夠進口奶牛6萬頭左右,需求缺口還有14萬頭。建議國家放寬奶牛進口國范圍,增加擁有大量良種奶牛且近年未發生疫病的荷蘭、德國、法國、以色列等國家進口許可,拓寬進口牛源市場。
二、支持優質種源培育。現在,內蒙古種公牛培育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建議國家將荷斯坦奶牛和西門塔爾牛納入全國聯合育種攻關項目,支持內蒙古提高奶牛自主育種能力。
三、參照生豬優惠政策支持奶牛養殖。奶牛的規模化養殖可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的精準飼喂,從而實現奶牛產奶的優質高產高效益。我國目前除基本農田外的一般耕地、荒地大部分都伴有林草地。而宜林地不允許建設奶牛牧場,部分奶牛養殖企業和大戶受用地政策制約無法擴大養殖規模。為加快推動奶業振興,建議國家參照生豬養殖規定,允許奶牛養殖使用宜林地;對牧場和乳業生產基地建設實施貼息政策,啟動奶牛活體抵押貸款政策,提高奶牛政策性保險保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