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觀他人年薪百萬,我們能做的真的只有遠觀艷羨,而無其他嗎?
今天既不想講“厚黑學”,也不打算寫“幸存者偏差”,只想看看所謂社會精英堪稱勵志的職場故事背后,哪怕具有一點參考價值,也算沒浪費你在看的時間。
比起共同抱怨,更希望共同探索出可以前進起來少“摔跤”的路!
百萬年薪這個名頭,雖然已被各路公眾號標題玩得明明白白,但現實中,對普通的大多數人而言,依舊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知乎一搜,人均精英。本懷著半憧憬半學習的心態,點進他們的故事,卻往往被忽悠,要么引流網騙,要么起點不一樣,怎么復制
其實,筆者一直覺得盡管養殖業是傳統行業,人在豬場更是“困在圍城”,但職場的普遍法則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其他行業是光鮮,互聯網更是媒體的寵兒,創業造就財富自由的夢誰不想,但多數人還是普普通通的工薪族,副業兼職想是想,但做成完全是另一番故事了。
能圍繞本職工作深耕,幸運的是彼時還是行業紅利期,抓住機遇,乘風而上,是不少年入而立的年青人年入百萬的時代因素。
且不提高管,光牧原一線工待遇在業內也是獨一檔的存在,但高薪的前提是“少年大將軍,管的寬,自封官”。在豬場工作即便在同一家公司旗下也存在千差萬別,牧原十三四萬人中出這么幾個,多少還是讓人覺得這和自己沒多大關系。
無意中在職場bonus中刷到一位年入百萬人的職場記錄,不存在出生在“羅馬”,最窮時每月底薪不過1500,還無過人情商反而曾被批“態度惡劣”,連科班出身也算不上。
這樣的人,他所走過的坑以及為什么能在三十幾歲獲得世俗意義上人皆向往的成功,這其中轉折也許值得分享出來,為你帶來幾分思考。
主人公兒時在鄉下,家境普通。本科專業是化學但畢業后卻和同學跨界做起了3C數碼創業。雖然只是兩個人的小本創業,但踩中了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的風口,3C銷量隨互聯網用戶增加而年年劇增,怕是想失敗都難。于是,在22-25歲時便月薪1-4萬。
這其實和在養殖行業從業有幾分相似。豬價起飛時,即便是再一線的養殖工也不少月薪上萬,更別提2020年前后不少上市豬企場長的薪資,年薪百萬絕不是虛話,年終獎都是豪車相送。
但,這能持續多久呢?
隨著生意規模增大,主人公越發感受到商科知識的匱乏。后在一位前輩的指引下,放棄手下月入上萬的生意,考研為自己的學歷鍍金。
不僅讀研還不斷考證,將自己可能涉及的證書幾乎考到極致。期間,沒有經濟支持的他只找到了底薪1500元的銷售工作,和未婚妻住在村民自建公寓里。
個中落差無疑是巨大的。
就像經歷過高薪很難接受降薪的養豬人一樣,去年初現端倪時不少人還在待價而沽,結果等到被拖欠工資忍不下去時,才發現為時已晚。
主人公能忍痛轉型,得益于前輩建議,其實豬場也不乏“少林掃地僧”,引種押車時也常有酒桌文化,在這上面你會見識到更鮮為人知的豬場職場,比如高豬價行情下的“撬墻角”挖人,結果行情急轉直下,跳槽過去的人非但沒拿到酒桌上允諾的待遇反而被裁后回不去原先的公司。
主人公通過讀研、考證成功轉換賽道后,也直面過被翻倍的薪資誘惑去跳槽,但他深覺,如果只是追尋風口,弱化了對個人底層能力的關注,即便在風口大賺一筆,于個人也沒有實質的能力成長。
現實中也是,那些“賺到實力之外的錢”的前同事們,正面臨裁員風波,而他放棄創業,蟄伏3年不過回到畢業時的起點,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堅持下去,甚至翻倍薪資也不跳槽,終于在畢業10年后,年薪50萬-100萬。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看到身邊熟悉的同事慢慢離開,自己每日干著一日復一日的工作,真能飲下這碗“雞湯”嗎?有時候,豬場封閉,其實它又不“封閉”,全賴里面的人如何想?
個人經歷分享歡迎來撩
有網絡的地方小編都在
???
▎牧通畜牧知識付費答疑群現已開通,入群請加小編微信:mutongxiaobian(備注:付費)
▎“執獸考試”入群:①②③群已滿,④群已開,進群請加微信 mutongxiao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