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爆料稱,某大型雞肉供應商在飼料中添加藥物喂養肉雞,45天即可讓肉雞出欄。消息一出,輿論嘩然。而在食品領域專家看來,“速成雞”卻代表著“科學育種”和養殖技術的進步。相比“速成雞”,養殖業濫用抗生素所致的“抗生雞”更應引起關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在畜禽養殖中,抗生素濫用是可能存在的,而我國對禽肉含有抗生素的檢測并不嚴格,很容易導致抗生素超標禽肉流入市場。
據介紹,給雞吃抗生素,就像人病了要吃藥一樣,并非不可接受,但必須符合規范。但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在我國無論是對人還是對畜禽都非常普遍。專家普遍認為,我國可能是世界上畜禽飼養中濫用抗生素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抗生素的濫用可能導致各種肉類、奶制品抗生素超標,對人體器官產生危害,還可能有耐藥細菌群產生。世界衛生組織成立了慎用抗生素聯盟,其成員包括90多個國家,采取嚴厲的手段限制甚至禁止使用抗生素。而我國在畜禽飼料中限制添加抗生素的規定不是強制性的,而且沒有全面禁止在飼料中以促進生長為目的添加抗生素的法規、規定,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抗生素的濫用,很多大型養殖企業都很難承諾不向飼料中添加抗生素。
“建議有關監管部門像重視監管‘瘦肉精’一樣監管‘抗生雞’。”朱毅說。她曾撰文指出,監管的執行力是關鍵,標準、法規的最終執行都要落實到基層。朱毅向記者強調,養殖戶多用濫用抗生素,這不是“養雞之道”,但卻是全社會抗生素意識的重要體現。“控制抗生素濫用,還要由人到畜全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