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藍耳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分為經典藍耳病病毒和高致病性藍耳病病毒,具有地方流行性特點。豬藍耳病,顧名思義,它只在豬只間發生。談及此病,用“談藍耳色變”來形容最為貼切不過。曾經在2007年全國22個省發生藍耳病疫情,波及廣泛,是多年來畜牧獸醫部門極為重視的疫情之一。
豬藍耳病又稱為“神秘豬病、新豬病、豬流行性流產和呼吸綜合癥、豬生殖與呼吸綜合癥、豬瘟疫”,該病在外界的應激因素下會提高發生幾率,因此病四季均可發生,南北方又有一定的差異,北方冬季豬舍晝夜溫差大,舍內空氣質量差等惡劣條件也容易爆發此病。業內人士稱“應激”才是引發豬藍耳病的主要起因。
藍耳病病原稱之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其具有很嚴格的宿主專一性,對巨噬細胞有專噬性,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相對高溫、酸堿度敏感,常用消毒對該病毒有效。豬藍耳病在各品種、不同年齡和用途的豬只間均可感染,以妊娠母豬和1月齡內仔豬最易感;以患病豬和帶毒豬為主要傳染源,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感染、空氣傳播、精液傳播和胎盤垂直傳播。
由于藍耳病毒在感染豬體內存在時間長,具有較大的潛伏時間差(最短3天,最長37天),一般豬只在感染病毒后的2到14周內可通過接觸將病毒傳播給其他易感豬只,且本病的臨診癥狀變化很大,受病毒株、免疫狀態及飼養管理因素和環境條件的影響,低毒株可引起豬群無臨診癥狀的流行,而強毒株能夠引起嚴重的臨診疾病。因此,畜牧場技術員應注重平時豬場的管理,此病一旦爆發,即呈流行性,將帶來巨大損失。
藍耳病臨診分為急性(此類型的種豬的發病率較低,發病母豬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減少或廢絕、發熱,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1月齡仔豬表現出典型的呼吸道癥狀,呼吸困難,食欲減退或廢絕,體溫可達40°以上,腹瀉,斷奶前仔豬死亡率可達80%~100%)、慢性(規模化豬場豬藍耳病主要表現形式)、亞臨診型。
因本病具有高度傳染性,目前的主要診斷方式是臨床鑒別診斷,畜牧專業人才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藥物能有效地殺滅或抑制該病毒,我們常見的抗生素,只能預防或減少因該病引起的其他細菌感染,且副作用大。我國豬場的藥物濫用導致耐藥性問題非常嚴重,業界人士表示,在很多情況下,抗生素甚至對繼發感染也無法控制。我們要意識到,豬藍耳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真正消滅病原的是機體本身的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局部免疫系統的提升,因此,注重平時豬場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執行嚴格的防疫制度,建立健全規模化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做好進場消毒和空欄消毒,這是養豬防疫的基礎工作,能夠避免和減少部分傳染病的發生;規模化豬場要徹底實現全進全出,至少要做到產房和保育兩個階段的全進全出。
及時注射藍耳病疫苗,加強豬場管理。雖說目前有藍耳病疫苗,但不能對疫苗抱有絕對信賴性,總的來說目前尚無十分有效的免疫防制措施,豬場管理還需注重基礎措施。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建立穩定的種豬群,不輕易引種。如必須引種,首先要搞清所引豬場的疫情,此外,還應進行血清學檢測,陰性豬方引入,堅決禁止引入陽性帶毒豬。
定期對豬群中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的感染狀況進行監測,以了解該病在豬場的活動狀況。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種。
做好豬群飼養管理,在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感染豬場,應做好各階段豬群的飼養管理,用好料,保證豬群的營養水平,以提高豬群對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從而降低繼發感染的發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