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藍耳病是一種可導致豬只死亡的疾病,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一旦發病,同圈豬非常容易感染。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是避免養殖戶遭受嚴重損失的重要措施。
藍耳病是豬的一種新的病毒性傳染病,該病的臨床癥狀是以母豬的繁殖障礙和不同年齡病豬的呼吸困難為主要特征,所以稱為豬的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該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呈地方流行性。
1 臨床癥狀
該病的潛伏期差異較大,最短為3天,最長為37天。臨診癥狀變化很大,而且受病毒株、免疫狀態及飼養管理因素和環境條件影響。低毒株可引起豬群無臨床癥狀的流行,而強毒株能夠引起嚴重的后果,臨床上分為急性型、慢性型和亞臨診型。
2 病變
無繼發感染的病例除有淋巴結輕度或中度水腫外,肉眼變化不明顯,呼吸道的病理變化為溫和到嚴重的間質型肺炎,有時有卡他性肺炎,若有繼發感染,則可出現相應的病理變化,如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腦膜炎等。
3 鑒別診斷
(1)臨床綜合診斷。剖檢2頭病死豬,發現死豬的頜下、肺門、腸系膜和腹股溝等部位的淋巴結明顯水腫、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樣外觀;膀胱積尿,黏膜出血;腎臟質脆,被膜易剝離,表面散布針尖樣出血點,切面出血;胃底部黏膜出血;肝臟瘀血、腫大,脾臟腫大;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心外膜、心肌嚴重出血,心內膜出血;肺充血、水腫,肺小葉間質明顯增寬,手感肺臟有捻發音,切面流出許多泡沫樣液體,部分區域發生實變。
(2)實驗室診斷。采集病豬血清,以豬藍耳病乳膠凝集診斷試劑盒進行血清學檢測,1~3分鐘后觀察結果,如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現象(白色小點),可判斷為陽性,無凝集反應、渾濁判斷為陰性。結果血清抗體陽性率為80%。
取病豬的腎臟、脾臟,以恒冷箱冰凍切片機進行冰凍切片,丙酮固定5~10分鐘,然后進行豬瘟熒光抗體染色,熒光顯微鏡觀察,可見特異性亮綠色熒光。
4 防治措施
(1)環境預防。豬藍耳病舍內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感染、空氣傳播和精液傳播,而舍外病原的侵襲多為空氣傳播,因此切斷空氣傳播渠道,以及在舍內采取降低空氣微生物濃度和物理滅活空氣微生物等措施是預防該病發生的關鍵。實現以上防疫目標可采用空間電場自動防疫方法或建立環境安全型畜禽舍的措施。
(2)豬場綜合防治措施。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建立穩定的種豬群,不輕易引種。如果必須引種,首先要搞清所引豬場的疫情。此外還應進行血清學檢測,禁止引入陽性帶毒豬。引入后必須建立適當的隔離區,做好監測工作,一般需隔離檢疫4~5周。規模化豬場要徹底實現全進全出,至少要做到產房和保育兩個階段的全進全出。建立健全規模化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定期對豬舍和環境進行消毒,保持豬舍、飼養管理用具及環境的清潔衛生,一方面可防止外面疫病的傳人,另一方面通過嚴格的衛生消毒措施把豬場內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PRRSV感染豬群的發生率和繼發感染機會。要定期對豬群中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的感染狀況進行監測,以了解該病在豬場的活動狀況。一般而言,每季度監測1次,對各個階段采集的豬群樣本進行抗體監測,如果4次監測抗體陽性率沒有顯著變化,則表明該病在豬場是穩定的。相反,如果在某一季度抗體陽性率有所升高,則說明豬場在管理與衛生消毒方面存在問題,應加以改正。
(3)治療。治療主要是針對病豬進行抗病毒、解熱和消炎。常用的藥物包括泰樂菌素、長效土霉素、金霉素、四環素、恩諾沙星和阿司匹林綜合抗生素等廣譜抗生素。豬干擾素(IFN)每40kg體重用量1mL肌注,每日1次,連用3日,重癥加量。全群用強力霉素與黃芪多康拌料,連喂7天。特福(豬用轉移因子)的用法用量同干擾素,用注射用水分別稀釋后混合在一起注射。圓環菌毒殺(復方甲磺酸培氟殺星注射液)0.3mL/kg體重肌注,連用3~5天。
干擾素通過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復制,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轉移因子能增強肌體免疫機能,提高肌體抵抗力,二者協同使用效果加強。
(楊林麗、夏紅波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菱角鄉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