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病毒性肝炎是雛鴨的一種急性、高致病性傳染病。該病發病急、傳播快、死亡率高,臨診以角弓反張為主要特征,病理變化以肝臟腫大和出血為主要特征,該病常給養鴨場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1 病原
病原為鴨肝炎病毒,屬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屬,無囊膜、球形,二十面體對稱,核心為 DNA。本病毒有3個血清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這種類型的病毒在血清上有明顯差異,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性。該病是由Ⅰ型病毒所致,該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很強,對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一般的消毒藥均有較強的抵抗力,56℃下加熱60分鐘仍可存活,在2%的來蘇兒溶液中37℃下能夠存活1小時,在0.1%甲醛溶液中能夠存活8小時。
該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以冬春季節多發。主要發生于3周齡以下的雛鴨,4~5周齡的雛鴨很少發生,5周齡以上的雛鴨不易感染。該病在雛鴨群中傳播很快,傳染源多由從病鴨場引入的雛鴨和發病的野生水禽帶入,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康復鴨通過糞便能繼續排毒1~2個月,因此病鴨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該病的傳染源。鴨蛋不能垂直傳播該病。
2 癥狀
該病的潛伏期較短,一般為1~2天,雛鴨大多突然發病。病初雛鴨精神萎頓,縮頸垂翅,動作遲緩,眼睛半閉,常蹲下打瞌睡,食欲廢絕,部分病鴨出現眼結膜炎。發病幾小時后即出現神經癥狀,全身抽搐,身體倒向一側,頭向后仰,呈角弓反張狀,兩腳呈痙攣性運動,常在出現神經癥狀后幾小時內死亡,病死鴨呈角弓反張狀。少數病鴨出現腹瀉,排黃白色或綠色稀糞。
剖檢可見肝臟腫大,質地柔嫩,表面有出血斑點,肝臟呈淡紅色或黃紅色,少數病例肝實質伴有壞死灶。膽囊腫大,充滿膽汁,呈褐色或淡綠色。有時見脾臟腫大,呈花斑狀。腎臟腫大、充血,呈暗紫色樹枝狀。腦實質輕度水腫和充血。腸黏膜充血,有時胰腺出現小壞死灶。日齡偏大的雛鴨常伴有心包炎和氣囊炎。如有其他細菌性疾病繼發感染,可見相應的變化。
3 預防
嚴格的防疫和定期消毒是防治該病的基本措施。要堅持自繁自養,加強飼養管理,供給鴨群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清潔的飲水。尤其是搞好疫苗接種,用雞胚化鴨肝炎弱毒疫苗,成年鴨開產前1個月肌內注射1mL,間隔2周后再注射1次。經注射過疫苗的母鴨所產的蛋含有抗體,一般可維持6~7個月,這樣用經免疫母鴨所產的蛋孵出來的雛鴨,其體內抗體可維持2周左右,可以保護雛鴨在最易感的日齡內不感染鴨肝炎病毒。
4 治療
目前對該病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一旦有雛鴨發病,應盡早對鴨群進行緊急免疫接種。用高免蛋黃勻漿,每只鴨皮下注射1~1.5mL,可減少死亡和控制疫情進一步傳播。中獸醫或中西獸醫結合治療雛鴨傳染性肝炎具有一定的療效。以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疏肝解痙為治則。以下藥方可供選用。
方1:抗毒清肝湯。苦參、茵陳各90g,黃連、龍膽草、菊花各80g,板藍根、桑白皮、防風、黃柏各70g,柴胡60g,煎湯后按1:10的比例用常水稀釋飲用。臨用前斷水l小時,每天上下午各飲服1次,連用3天。對病重者可滴服。此方為700羽雛鴨用量。
方2:板藍根80g,茵陳60g,菊花40g,龍膽草、川楝子、香附、鉤藤、梔子、大黃、甘草各30g(以上為100只雛鴨劑量),水煎飲服。病情嚴重者用滴管滴服,每只8~10滴,每天2次,連用2天。
方3:中藥益肝湯。梔子50g,黃芪40g,黃柏、龍膽草各30g,板藍根、大青葉25g,當歸、柴胡、鉤藤、甘草各10g,車前草適量為引,文火煎至5000mL,分2次飲用,每只2~5mL,每天1劑,連用2~3天。預防量為每只每天2mL,分2次飲用,連用5天以上。
方4:自擬龍膽黃香湯。龍膽草、黃連、藿香各80g,茵陳、黃柏、黃芩各70g,金銀花、柴胡、自術、厚樸、陳皮各60g,苦參、梔子各50g,甘草30g,煎湯后取藥液1份加水9份,讓病雛鴨自飲(以上為500羽雛鴨的劑量),每日上下午各飲服1次,每天1劑,連飲2劑。本方由黃連解毒湯、龍膽瀉肝湯及藿香正氣散三方化裁而成,具有清熱解毒、祛肝經濕熱、清肝利膽、健脾和胃之功效。
(姜曉明;遲曼 遼寧省彰武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